在今日,不論是你從飲料店買來的手搖飲或者回家爺爺泡的精緻茶,茶已經很普遍的出現在你我的生活當中,而這些林林總總不同的茶葉品項,其實看似複雜卻有一套國際的分類標準。根據不同的製作方法,茶葉被劃分為六大茶系,分別是綠茶(Green Tea)、黃茶(Yellow Tea)、白茶(White Tea)、青茶或稱烏龍茶(Oolong Tea)、紅茶(Black Tea)及黑茶(Dark Tea)。

而六大茶類的主要差別在於其發酵程度不同,而發酵的意思是指「茶葉原料在製成成茶後,兒茶素總量減少的百分比。」,兒茶素是一種多酚類,它在葉內酶(蛋白質)的催化下會氧化成新的多酚類,而這個氧化過程,會伴隨茶葉內的蛋白質水解成胺基酸、糖苷類進而產生不同的香氣,這個化學反應大大的影響了茶葉的口感及香氣,這就是所謂的發酵。以上資料根據陳煥堂、林世偉《烏龍茶的世界》2014。

 

此六大茶類的發酵程度由低至高分別為:

綠茶(不發酵) → 黃茶(微發酵) → 白茶(輕度發酵) → 青茶(半發酵) → 紅茶(全發酵) → 黑茶(後發酵)

 

六大茶葉的製作方式跟特色也都有所不同

綠茶: 殺青→揉捻→乾燥

黃茶: 殺青→揉捻→悶黃→乾燥

白茶: 萎凋→乾燥

青茶: 日光萎凋→室內萎凋及攪拌→殺青→揉捻→乾燥

紅茶: 萎凋→揉捻→發酵→乾燥

黑茶: 殺青→揉捻→乾燥→渥堆→發酵

 

至於茶葉品種的種類那又更為複雜,像是常聽到的四季春、台茶8號(阿薩姆)、台茶12號(金萱)、台茶18號(紅玉)、青心烏龍、青心大冇...等,光在台灣所擁有的品種就已經非常多了。其實簡單來說,每一種品種都可以做成不同系列的茶葉,記住「六大茶系的分類是依照製作方法來區別」這個原則就可以了,只是每個品種都有其適合製作的茶系,也就是因為品種本身具備的特性讓它做成某種茶時會更有特色。